在我国声乐艺术史上,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王昆的名字如雷贯耳,从革命岁月中走来的她,见证并参与了《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东方红》等一批重要作品的创作、流传,同时,也以甘为人梯、不拘一格的精神为中国乐坛发掘了大量人才。
7月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承办的纪念王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在大家的共同追忆中,这位“乐坛伯乐、人民歌者”的人生长卷,再次生动温暖地流淌起来。
“要永远为人民唱歌”
王昆,生于1925年4月,河北唐县人。在儿子周八月的讲述中,母亲的青年时代弥漫着抗日战争的烽火。1939年,14岁的王昆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演员,成为八路军文工团的一份子,踏上抗日救亡之路,至1944年,她活跃在八路军晋察冀抗战前线,穿梭于敌人的封锁线间宣传抗日。许多生死一瞬的危险时刻是家常便饭,有一次,王昆和战友们正在小山坡上给乡亲们演出,伪军突然就“摸”了上来,匆忙间,大家只能分头撤离,“母亲一个人顺着山坡拼命地跑,跨过无数沟沟坎坎,直到天亮敌人走了才顺着原路返回,这时候她发现,昨天很轻易就跳过来的深沟,现在怎么也跳不回去了,只能绕道而行,这才清楚地意识到生死不过是一念之差。”那段时间,“西战团”白天演出,晚上两三人一组借住在老乡家里,每个演员都带着两颗手榴弹,“万一遭到日军的突袭,一颗手榴弹炸敌人,一颗手榴弹给自己。”
有时候,眼泪只能被匆匆埋藏。因为前线条件异常艰苦,王昆失去了第一个孩子,因患上产褥热,没有奶水喂孩子,出生不到10天的女儿就这么离开了人世。周八月说,这是“母亲一生的痛”,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擦掉干眼泪,迅速而坚强地把自己再次投入革命工作中,“这些经历塑造了母亲坚韧不屈、视死如归的刚毅性格,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能从容应对。”
1944年春,王昆随“西战团”来到延安,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学习。1945年,王昆主演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由她饰演的喜儿一角大受好评,深入人心,此外,她还主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1964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王昆演唱《农友歌》,英姿飒爽的模样让毛主席称赞道,还是真有点当年湘妹子的气概!“从中国传统民歌到原生态少数民族歌曲,从戏曲到西洋歌剧,母亲一直在努力吸收各种养分、寻找能为大众接受的唱法。”周八月说,“母亲始终牢记周总理在延河边上对她的嘱托,‘要永远为人民唱歌’。”
“没有一代人必须重复上一代的路”
1981年起,王昆担任东方歌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前身之一)团长、艺术指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回忆,王昆为东方歌舞团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改革开放后,她以非凡的胆识推动文艺革新,在那个流行歌曲还被视作靡靡之音、洪水猛兽的年代,王昆顶住巨大压力,力挺崔健登台唱摇滚歌,哪怕第二天便有上级领导打电话到家里质问,卷着裤腿儿就上台的崔健唱的是什么歌。她鼓励成方圆学吉他,借鉴欧美流行音乐路线;引导田震站稳唱好,不靠花里胡哨的表演吸引观众;帮助四川农家女孩郭蓉成长为国家艺术院团的歌手。“她说,没有一代人必须重复上一代的路,她的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一批艺术家,更传承了一种敬业精神和艺术追求。”景小勇说。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格外敬重王昆的智慧和远见。这份超越时代的勇气从何而来?在他看来,王昆首先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她“始终和人民、和大众站在一起,知道人民群众喜欢什么,第二,她是真正的音乐家,她知道什么音乐是好的、什么音乐是假的。”而直到今天,王昆的理念对音乐教育同质化等现实问题仍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淘洗,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她对音乐界、文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周八月分享的小故事,则为这位大力提携年轻人成长的前辈形象补上另一块拼图。在东方歌舞团,王昆敢想敢干,威望极高,“大家不叫她团长,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老太太’。”平时,慈爱的“老太太”和六七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有说不完的话,可讲起工作来,王昆一点儿情面都不留——团里有了漂亮的新院子,有人不按规定停自行车,王昆便干脆找人把气门芯全拔了;开会前,她先去宿舍,把学生们一个个从被窝里拉出来,逼着他们去练声,有时候急了,就在楼道里追着学生跑,“团里的同事无奈地笑着说,这就是王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太太。”
“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根”
步入晚年,王昆仍牵挂着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80多岁时,王昆想要复排《白毛女》,全家人一致反对,但周八月打趣,在家里,他和哥哥加上身为文艺大家的父亲周巍峙,向来是“三个姓周的斗不过一个姓王的”,王昆自己找场地、找演员、抠唱段,在2011年把一版不程式化的、接地气的《白毛女》搬上舞台,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致敬:总导演是影视界鼎鼎有名的胡玫,京剧名家孟广禄唱杨白劳,话剧演员雷恪生演黄世仁,喜儿的饰演者有流行歌手、有河北梆子演员,也有从陕北走出来的草根姑娘王二妮。
如今已是北京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的王二妮,那时“北漂”不久,“对一切还很迷茫。”初见王昆,对方的随和亲切卸下了王二妮的紧张,她向王昆讲起自己学民歌、学秦腔的经历,王昆特别高兴,“她说,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根。”排练《白毛女》时,王昆坐着轮椅,从早到晚地待在排练厅里,一天下来脚肿得老高,但她从不缺席。当《白毛女》终于亮相国家大剧院时,86岁的王昆完成了一桩心愿,“笑得特别开心。”后来,王二妮的音乐之路越走越宽,工作越来越忙,王昆常常打来电话,叮嘱她“在舞台上要老老实实唱歌,真诚对待每一位观众,做人要实实在在的,不卑不亢。”王二妮感慨,“和王昆老师相识学习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她不仅是我艺术道路上的恩师,也是一位慈祥的长辈,给予我无尽的关怀和指引。”
记者:高倩,方非
炒股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官网app,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